對話完美公司董事長古潤金:回報桑梓成就完美
⠀
古潤金,祖籍中山、馬來西亞第三代華裔、馬來西亞丹斯裏皇室拿督、中山市榮譽市民、完美(中國)有限公司董事長,1994年與好友回鄉創辦完美(中國)有限公司。至今,完美的老員工們仍記憶猶新,董事長古潤金和他們一起擠公交車、坐中巴,甚至騎著自行車、摩托車送貨的情形。在古潤金的帶領下,走過了24個春秋的完美公司已發展成為集科研、開發、生產、銷售、服務於一體的大型現代化企業,實現年銷售過兩百億元的目標,連續多年成為中山市第一納稅大戶。對於這些,古潤金說,這都要歸功於祖籍國的改革開放政策。
⠀
“對祖籍國一直有種神聖的向往”
⠀
●記者:據了解,您第一次回鄉已過而立之年,作為第三代華裔,鄉情鄉愁從何而來?
⠀
古潤金:從祖父踏上離鄉之旅起,這份鄉愁就一直綿延不休。直到新中國成立,才給我們這些僑居海外的華人華僑撐了腰,注入了活力。
⠀
但是那時候,中國並不強盛,海外華人的日子也不好過。我小時候的家境十分貧寒。讀小學時,為了減輕父母負擔,我每天6點起床,7點以前要將一大捆報紙挨家挨戶送到訂戶手中,掙幾個零用錢貼補家用,然後再趕回學校上課。在馬來西亞,我曾從事多項商業活動,涉及房地產、建築、服務、金融、美容、健康日用品製造業等。
⠀
我覺得,寧願辛苦半輩子,不想辛苦一輩子。對待貧窮,有人認為忍一忍就習慣了,結果這一忍就窮了一輩子;如果你拒絕受窮,選擇抗爭,這樣前半生也許會非常辛苦,但後半生就可以過得好一點,我選擇了後者。為了擺脫貧窮,剛剛工作的前十幾年間,我每天的休息時間不超過6個小時。這樣的生活經曆雖然艱辛,但對我以後事業的發展影響深遠。
⠀
雖然生於異域、長於異域、遠離故土,但是我時刻關心著祖籍國的發展,眷戀著故鄉,渴望衣錦還鄉,對國土一直有種神聖的向往。作為馬來西亞第三代華人,我遠道而來到大陸投資,目的就是要代表父輩們實現一個心願:為家鄉建設盡一份心,出一份力,對家鄉、對社會有所貢獻。
⠀
“落戶中山,
讓我感覺好像回家了一樣”

⠀
●記者:完美公司如今已走過了24個春秋,當初是怎樣的契機讓您從馬來西亞回到祖籍國發展事業?
⠀
古潤金:上世紀90年代初,中國改革開放進入新階段,同期,馬來西亞與中國關係也取得新發展,馬來西亞政府放寬華裔返回故鄉尋根問祖的限製。1990年3月,我隨馬來西亞中山同鄉會懇親團第一次踏上故土,回到了魂牽夢繞的故鄉。遼闊的土地、古老的文化、熱情的鄉親,故鄉經濟飛速發展,一切都陌生又似曾相識。我下決心要回報桑梓,回鄉創業。
⠀
1993年初的一天,我從吉隆坡給在新加坡的老鄉許國偉打了一個電話,說中國改革開放,形勢大好,到處充滿商機,問他要不要到中國去闖一闖?他二話不說就答應了。之後,我們相約從自己國家各自飛往中國,到廣州、深圳、珠海和中山進行考察,當時其他三地的經濟條件都比中山市優越,但是中山市政府對海外的中山同鄉表達出非常熱烈與誠摯的歡迎,讓我們感覺好像回家了一樣,所以一致決定就在中山市投資落戶。
⠀
1994年,我和夥伴創辦了完美公司,主要生產健康食品、個人護理品、家居日用品和美容護膚品等大眾消費品。之所以取名“完美”,因為世上並沒有完美的事物,但我們以此為目標,不斷追求,直至接近……同時,我們向社會鄭重承諾“三個不變”: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產品的理念不變;為經銷商提供事業發展機會的理念不變;堅持在中國投資、長遠發展的理念不變。我希望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打造完美品質、誠信企業,為家鄉奉獻自己的力量。
⠀
“完美的發展正是得益於改革開放”

⠀
●記者: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,請問改革開放對您和您的企業起到怎樣的助力作用?
⠀
古潤金:乘著中國改革開放、經濟快速發展的春風,在國家及地方政府的多方扶植和各級僑務部門的幫助下,完美公司經過20多年的發展,從默默無聞的小公司成長為集研發、生產、銷售和服務於一體的現代化企業,並將產品銷售及服務擴展至中國香港和台灣,以及馬來西亞、新加坡、泰國、印尼、越南等國家,綜合實力與日俱增。
⠀
改革開放取得了看得見、摸得著、感受得到的偉大成就,同樣也成就了我們幾代海外華人的精神寄托,更讓我們有了不斷前行的動力,這要感謝中馬兩國的開放政策,感謝中國各級僑務部門的大力支持,讓我們有機會在時代發展的進程中,扮演了先行者的角色。
⠀
在改革開放進程中,海外華僑華人是開拓者和共建者,也是改革開放成果的受益者和共享者。鄧小平同誌曾說,先讓沿海一帶富起來,廣東就是沿海一帶,我們富起來以後,不要忘記還有很多生活艱苦的人。我們一定要幫助他們,這個就是我們不斷追求發展的動力。
⠀
“我認為慈善不是理性,
而是一種義務、一種精神”

⠀
●記者:回鄉投資興業24年間,累積捐資總額逾7億元,您為何對慈善事業情有獨鍾?
⠀
古潤金:我認為,回報祖籍國、回報家鄉,不僅僅是投資建廠,還要多做慈善事業。從公司剛剛起步運營開始,我便將“取之社會,用之社會”的公益理念注入企業文化之中。1994年公司創業之初雖然很艱難,在還沒有一分錢的盈利時,就向中山市博愛醫院捐出善款10萬元。1998年正值國家對行業“一刀切”政策的艱難階段,當年長江流域發生特大水災,我們仍捐出了500多萬元資金購買了災區急需的物資,並且租了大卡車連夜運往災區。
⠀
我雖然是海外華人,但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民族精神和中華傳統文化情懷,因著我的故鄉在中山的地緣關係,促使自己一定要繼承偉人孫中山先生的“博愛精神”。20多年來,我帶領公司傾情傾力捐助各項社會公益事業,形成了以捐建希望工程、推廣母親水窖、倡導無償獻血、參與慈善萬人行、支持華文教育、推動禁毒事業為主體的慈善公益體係項目,捐資總額逾7億元,捐建完美希望學校逾百所。
⠀
有很多人問我,為什麽要這樣做?這和我的經曆有很大的關係。我在馬來西亞出生長大,父輩們不富有,幾代人打拚奮鬥得很辛苦,在馬來西亞讀華文學校,小學、初中、高中、大學,都是沒有政府資助的,基本要靠社會愛心人士捐助,尤其是華人捐助,我就是靠著助學金、獎學金完成學業的。父輩從小給我的教育就是:以後無論成敗,無論貧富,都要盡可能地回饋桑梓,因為那裏才是我們守望的精神家園。
⠀
由於從小接受這樣的熏陶,我認為慈善不是理性,而是一種義務、一種精神,我有責任傳承下去。既然我答應了,就要做到。得益於中國改革開放的好政策,我有機會回到故鄉,就應該幫助弱勢群體,傳承這份濃濃的鄉情。
⠀
擁有財富就是擁有責任,捐錢越多,積福越多;積福越多,同時會鞭策自己更努力地工作,再將賺來的錢捐給社會,這樣形成一種良性循環,這是企業發展的動力源泉。
⠀
“繼續為改革開放作出更大的貢獻”

⠀
●記者:目前,中國從中央到地方都在致力於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,對此,您有何期待,您和您的企業又有何規劃?
⠀
古潤金:我第一次回中國時,正是中國改革開放政策初期階段。海外僑胞和歸僑僑眷,自改革開放以來,一直積極參與中國對外開放、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。我們回到家鄉投資創業,有幸親自見證了中國一片欣欣向榮的繁華景象。對於僑商來說,既是投資者,也是受益者;既是共建者,也是共享者。過去,僑商帶來或引來中國國內建設急需的資金與技術、管理經驗和市場理念,創造了大批就業崗位;現在,隨著中國科技發展和進一步深改革,僑商也要開始考慮自身技術的更新換代,緊跟時代浪潮,創新發展,積極投身到中國“一帶一路”建設中,把握發展機遇,同時發揮好橋梁和紐帶作用,為中國改革開放作出更大的貢獻。
⠀
本文刊登於《中山商報》
2018年9月28日封一、封二版
歡迎讀者賞析閱讀
▼


评论留言